人到中年,如臨半坡。 走過了上半場的光景,有人春風得意,有人尚需努力; 無論哪種經歷,前半生不是定局,后半生還有機會。 國學大師曾仕強說: “人生的理想,在于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。”
人生下半場,努力提升自己,永遠比仰望別人有意義。
有一句話這樣說: “成長的意義在于增加人生閱歷,豐富生命體驗,不斷覺察自省,無限接近成熟。” 前半生,我們走了很多路,有了豐富的經歷; 后半生,要不斷增加閱歷,增長自己的見識。 
有人問,經歷和閱歷,不是一回事嗎。 并不是如此。 經歷是你走過多少路,看過多少風景;閱歷是你有多少思考,對人生有多少深刻的見解和認識。 有經歷的人未必有閱歷,有閱歷的人不需要有經歷。 30歲那一年,媒體人莎莎選擇從工作5年的公司裸辭。 她在這家公司做得很好,已經躍遷中層。 換一家公司,可能意味著一切從頭做起。 問起她離職的原因,她說,再也無法從這家公司學到或收獲什么了。 撰稿、采編、帶項目……她都已經輕車熟路。 問及未來,她說,想去業界那些令人尊敬的媒體單位里去看看、去提升自己。 如果不去看看,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,自己能到達什么高度。 事實證明,她的選擇是對的。幾年時間之后,她不僅成為了時尚集團的總編,經常出席國際化的秀場,視野也比原來開闊不少。 后來,她又考取了知名top學府的MBA,在自我精進這條路上,她一直在朝前走。 自我提升的人,永遠不會擔心因年齡清退,反而成為能力和閱歷的資本。 你有多少實力,就可以走多遠的路,看多遼闊的風景。

聽過一句話: “年齡越大,越沒有人原諒你的低情商。” 年輕時,做事冒失,說話唐突,還可以給自己找個理由; 人到中年,做事毫無章法,說話不夠妥帖,便再也找不到借口。 隨年紀增長的,不應只有皺紋和體重,還有為人處事的情商和修養。 情商高的人,說話如沐春風; 有修養的人,做事沁人心脾。 
綜藝節目《奇遇人生》有這樣一個片段。 聊到年齡,阿雅對毛不易說,自己快要邁進40歲了。 毛不易說:40歲還很年輕。 阿雅沒有直接否定,只是附和說,40歲當然是不老了。 然后毛不易說了一句,40歲就是新的20歲。 聽完這句,阿雅明顯很開心,對他說,謝謝你。 40歲當然不年輕了,誰心里都明白,但不必說出來。 但是將40歲說成新的20歲,可以說切中人心。
情商高的背后,是一份洞察人性的同理心:雖然我沒有經歷你的人生,但是我理解你。
年輕的時候懂情商,可以說是洞徹世事;
人到中年懂情商,可以說是生活必備。
情商不高,不會做人,就會被人說是幼稚。 人到中年,便是情商這個人生考驗交卷的時候。 看看周圍人,情商高的人身邊,總是人來人往,人群熙攘; 反之,情商低的人,把人都得罪了,身邊總是人跡稀少。 真正的高情商背后,其實都是一種善良。 為人著想的貼心,面面俱到的細心,其實也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養。 
曾經以為,學習是學生時代的事。 歲月漸長才發現,少年時不知愁滋味,那時候逃掉的學習的苦,后來都變成了生活的累。 后來明白,學習才是解決人生難題的終極答案。 人到中年,很多人重新拾起書本、愛上學習。 
前段時間,認識了一個新朋友。 端午小長假,約她出來玩,被她拒絕了。 拒絕的理由是,她所有的休閑時間都用來學習了。 瞬間對她刮目相看,問她在學什么。 她說,在準備今年的研究生考試。 我更加佩服。要知道這位姐姐今年已經35歲,孩子都8歲了,居然還有心力重新讀書。 她說,年輕時一直都有這個夢想,但是當時家里有事情,立即出來工作了。 去年,偶然看到一則招生簡章,內心的想法又開始蠢蠢欲動。 丈夫也理解她,支持她去追夢,孩子還有婆婆幫忙照顧,她樂得空閑,辭職考研。 人到中年,保持學習有很多形式。 有人工作上遇到瓶頸期,所以去考證; 有人學習了新的技能,于是開啟副業; 有人發展新愛好,生活打開新的窗口; 有人提升認知方式,看問題更多維度…… 保持學習,不僅豐富了學識,開拓了視野,而且提升了防御風險的能力。 加繆說: “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過得很順利,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,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。”
多學一項能力,生活就多開一道出口。多長一門本領,人生就有更多的選擇權。 人生的淡定和從容,都是從學到的本領修煉來的氣定神閑。 保持學習,是每一個中年人的必修課。 
有人曾經問我保持年輕的秘訣是什么。 我回答大概是,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,一直都在學習吧。 衰老的標志不是額間白發,也不是皮膚褶皺,而是你不再對這個世界懷有探索。 身體里的細胞每七年都會重新換一次,我們大腦里的知識當然也要保持更新。 無論是看幾本書,打開新的知識面,還是學習一項新技能,獲得一份新的生命體驗,都是在拓寬生命的邊界,豐富自己的人生。 或許我們生來貧瘠,但是不斷地提升自己,終究可以帶自己到達想去的地方。 正如摩西奶奶說: “你要去相信,時光且長,你終將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,擁抱獨屬于你的未來。” |